ludaxia 发表于 2021-3-2 11:17:02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恢复建系四十周年征文㉖|王刘琦:《在河南大学教育系读书的回忆》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编者的话
40年,一个并不算短的时光,有很多人、很多故事沉淀下来,宛如一个个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浩浩荡荡,气势恢宏,奔向远方。40年来,每一个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都是这条大河的一份子,每一个教育科学学院人,都有很多精彩感人的故事值得书写、值得回味、值得提炼成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文化和精神。
2020年,适值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迎来恢复建系40周年之际,我院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院(系)友、师生举办“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恢复建系40周年征文”活动。其宗旨在于,讲好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故事,挖掘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精神,整理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文化,展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风采,传承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优良学风,激励后人,奋发有为,谱写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篇章。“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院(系)友、师生的积极响应,他们踊跃投稿,记忆中的感人瞬间、怦然心动的故事,跃然纸上;怀念同窗好友,感恩谆谆教诲的师长,祝福学院美好的未来,情之所至,娓娓道来,感人至深。从2020年9月1日起,我们陆续推出优秀征文,以飨读者。也期望更多校友和师生,把你们的故事变成优美感人的文字,与大家分享。


在河南大学教育系读书的回忆
南阳理工学院 王刘琦

2020年疫情期的毕业季,校园少了昔时的喧闹,为了校园和师生安全,毕业时规定的或者惯例的活动基本取消了。我偶然参加了一个小型毕业生座谈会,却硬生生地把我拉回了22年前的河南大学教育系毕业时。
因为这次简单甚至程序化的座谈会,和我毕业时的场景差不多——简约、纯粹、朴素——1998年的6月中旬,在教育系的博雅楼(7号楼)的一间会议室,同学们把桌椅摆放成 “U”型,就开始了我们的毕业茶话会。这里没有高大上的毕业典礼,没有身着学士服的学位授予仪式,更没有奢华的送别晚会,只有老师、同学之间的亲切交流和依依不舍。
于是思绪让我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电影般呈现四年青葱岁月的点点滴滴。
1994年9月,带着珍贵的录取通知书,我从南阳一个小县城赶赴河南大学。虽然在找学校的时候,在开封市内环路来来回回穿行了好几趟,走了许多冤枉路,不过终于还是发现了那个狭长的、胡同般的明伦街,来到了河南大学。映入眼帘的校门,古朴典雅,诉说着河大悠悠岁月和漫漫历史,正是我心中想象和向往的样子。我一下子想起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语,也缓冲了刚刚找不到这个名校的疑惑和困窘。从大门入校,迎面就是中西合璧、雄伟庄重的大礼堂,而左顾右盼中,两侧井然排列的斋房玲珑雅致,美丽的校园瞬间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气息。
到宿舍时,已有一位同学正在整理床铺,一问是兰考人,脑海中立刻闪现出焦裕禄书记的光辉形象,其后的共同学习生活中,他也确实“惊涛骇浪”,毕业之际脱颖而出,榜中西安政治学院,后又从国防大学博士毕业。我所在的7号学生宿舍楼背临铁塔湖,所住222宿舍还能欣赏到湖中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可能是这样“有水则灵”的环境,宿舍8人中,当年考上研究生的2人(后都又读了博士),从军3人,从事教师职业5人,现在也都在各自岗位上成为中坚力量。
初入大学,逐渐熟悉了环境,发现了很多美好的地方,10号教学楼、百年肇始6号楼、建筑艺术精品7号楼、图书馆、科技楼、操场、学生餐厅、商业小街等等,各有各的底蕴,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吸引力。在新生眼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很惬意,就如当时正流行的歌曲《同桌的你》唱到那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大约也就是当年我们最后被称作“天之骄子”的一批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写照吧,那时候我们有书、有诗、也有远方。
慢慢的,接触的老师多了起来。感觉教育系老师学术水平都很高,对学生都很亲切近人,正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学者风范。当时在我们眼里,年长的老师都是治学大家,上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比如苗春德老师教授《中国教育史》的深、扈涛老师教授《教育统计学》的奥、李申申老师教授《西方哲学史》的广等等,让大家印象深刻;而年轻教师也不遑多让,亦是专业翘楚,如教授《教育评价学》的刘志军老师,教授《普通心理学》的许少康老师,教授《外国教育史》的杨捷老师等等,他们都是当时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还有授课注意实践互动、和学生亲近如朋友般的赵国权老师、侯宝顺老师、蒋艳菊老师、王瑶老师等等。总之,每次上完老师们的课,思想上总会受到涤荡,心潮澎湃不已。
当然,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李世平老师,李老师是刚刚留校的,他年龄和我们相近,很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每天早晨他都会带我们跑操,以坚持的实际行动督促我们锻炼和早读。他还时常到宿舍坐坐,和学生聊聊唠唠,并以自己努力考取研究生的经历影响和鼓励学生,引导学风。我毕业入职后也是从辅导员做起,李老师当年的言传身教使我颇为受益,令我工作起来颇为轻松。所以毕业后第一封信就是寄给李老师表示感谢的,此刻此处再次向李老师表示诚挚谢意!
虽然当时教育系每年招生人数较少,但94级同学中也是精英荟萃:书法、歌唱、演讲、专业都优秀的年级长冬东同学,有“男同学榜样,女同学偶像”赞誉的志戎同学,关心同学生活到骨子里的好干部良虎同学,知晓洞悉各类小常识专解疑难杂症的喜民同学,步履匆匆的学习小霸王定国同学等等,都以其独特的一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一直都在联系。
教育系学风正、学风好,得益于德高望重、教书育人的教师和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过关率和考研率是教育系学生的强项,大部分同学都很勤奋努力。记得只要到10号教学楼的任何一个教室自习,都会发现有教育系学生的身影。我当时也算勤奋好学的学生之一吧,但我选择的自习教室一般都是冬冷夏热、无人问津之地,因为喜好大声背诵记忆,怕打扰别人,结果是冬天加件厚衣还能应付,夏天就难受了,常常因为汗流浃背而浸湿课桌和座椅,皮肤时常出现湿疹,抓挠得惨不忍睹。好在每年都能获得奖学金,对父母对自己也是一种回报,遗憾的是这种笨笨的学习方法未能毕业时考研成功,是为大学学习的一个遗憾。
用了回忆这个题目,还是应该说些有趣、难忘的事情的。记得入校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宿舍商量也学着翻墙到铁塔公园游玩。一个个潇洒地翻越过围墙后,沿着铁塔湖畔信步前行,随着一声大喝:“站住,翻墙过来的吧”,顿感不妙,然而8人已处于“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翼有合围”之势,早已入了人家的包围圈,才知道人家是“翻时不管,诱敌深入;一入伏圈,插翅难逃;先是威吓,后交罚款”的战略,罚款比买门票贵了许多,还哑巴吃黄连,不敢吭声。此后,有同学和朋友来,我都是老老实实带他们购票参观。
还有接受纪律教育的难忘一幕,1996年暑假刚开学,校团委组织大会,对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会上,我可能因为受到表彰而兴奋过头,与旁边一位一起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不停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校团委刘书记当场打断会议,点名狠狠批评了我,当时我羞愧得无地自容,难受得五味俱全,教训深刻,警示常在,至今都在影响着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认真参会听会,遵守纪律。
那时系里非常重视毕业实习,毕业前要经历小学、中师两次教育教学实习。记得我在苹果园小学上的那节课是《长城》,具体的教学细节记忆上已经比较模糊了,印象深刻的是我用了《我的中国心》和《中国人》两首歌来强化小学生对长城的认知,理解长城在民族意识上的意义。学生配合得很好,共同齐唱,感觉效果较好。指导老师也觉得不错,认为案例得当,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也感到教学的不易,一节课想达到好的效果,一定要用心用情。
当然4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还有很多大事、小事、轶事、趣事,正是在这样的事事中,增长了见识,磨练了心智,丰富了阅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此意吧!
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弹指一瞬,2020年,我们94级已毕业22年了,教育系也在壮大繁盛,1999年成为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和学科建设不断发展、持续发力,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教育学专业入选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科还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的好成绩。每次从媒体上看到教育系(习惯了这个称呼)的发展成绩成就,内心就很激动不已和由衷点赞,但确实个人毫无建树、些许寸功,不能为母系争光添彩,只有背靠着母系这棵大树赚取点满足感。
今年是母系恢复建系40周年,感恩和祝福,是作为一名学子的常存、常有、常念之心之情。我深爱着母校河南大学,魂牵梦绕着母系教育系,永远感恩教育系对我的培养培育,永远祝福教育系春华秋实、乘风前行。最后借用一句大家名句作为结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着回忆,回忆爱着这土地---河南大学教育系!


作者简介
王刘琦,1994-1998年在河南大学教育系学习,现为南阳理工学院教师。



本征文活动长期有效,如有投稿意向,请将稿件发至邮箱15237808421@163.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恢复建系40周年征文,来稿附不超过200字的个人简介。欢迎校友们的投稿!

END
征文作者 | 王刘琦本期编辑 | 何芮橦 责任编辑 | 黄子禧
写留言
在看你就赞赞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恢复建系四十周年征文㉖|王刘琦:《在河南大学教育系读书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