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毕业季| 不舍昼夜·2017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本科毕业作品展

[复制链接]

80

主题

126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1:4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舍昼夜#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2017届图片摄影本科毕业作品展
即将于5月22日开幕,欢迎前来观展
参展学生:
曹乙迟 陈柯颖 付轶铭 侯砚卿
江欣芷 隗合元 刘明逸 刘远征
上官静雨 孙嘉玉 屠芮铭 王然
王述津 吴仁泽 谢怡雪 熊宇杰
杨博炜 郑亦明 吴若曦

展览时间:2017/5/22-31
展览地点:北京电影学院A楼大厅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前言节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13级图片摄影本科班的毕业展,以“不舍昼夜”为主题,以此表明我们在电影学院四年的生活正如这奔流不息的河水,昼夜不停。图片摄影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毕业作品无论在题材、表达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展现出最广阔的自由度。18位同学的参展作品,既有传统工艺在时间上的堆积,也有将摄影同其他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创新;既包含记录社会的朴素语言,也具备审视生活的独特视角;既存在对客观物件的上下求索,也充满阐发关于自我、生命的话语。
    2013级图片摄影本科班18位同学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看法,通过这些作品,观众似乎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对于摄影,对于这个世界最原始和本质的感念。


曹乙迟《影 shadow》

    在平常人的眼里,美总与时间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眼角会爬上皱纹,皮肤会变得松弛,身体也会变得佝偻。我们使用那么多的方法来留住青春,很多时候却忘记欣赏自己以及周遭人群因为时间和经历所带来的不一样的美感。人生如此,植物也是一样,嫩芽刚刚抽绿的时候我们为新生而鼓掌,花朵盛开的时候我们为美丽而驻足,但当落叶飘下的时候,我们除了感慨生命转瞬即逝之外,对待它们的态度就是清空,然后等待新一年的到来,等待下一轮的重复。很多时候,我们都缺乏观察的耐心,以至于忽略了植物生命在走向终点的时候,依然拥有粗犷质朴的野性美感。
    在这组作品中,我以植物为载体,希望可以记录美在时间线上的纵深和变化,定格下每个属于植物生命的美的瞬间。我没有选择流水线似的记录,也没有刻意地去选择某一株植物进行拍摄,而是利用了平时一点一滴的琐碎时间,在平时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周围,不断的采集和捡拾样本,然后把它们的形态记录下来。


陈柯颖《对照记》
   
   我家在成都,祖籍在山东烟台,再往上倒可以追溯到浙江钱塘。
我对家庭的兴趣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个人来北京上学的第一天,这四年中逐渐感受到自己和家人的距离隔得越来越远,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客观距离,更是心境和智知的变化。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家谱、人物肖像和地域环境,三部分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借此传达出血缘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同时又通过环境的比较,突显出地域的客观性似乎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血缘在一个家族中的主导地位。


  付轶铭《大政策 小百姓》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决定设立雄安国家级新区。这对于雄安地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变;对于当地的原住民来讲,也带来了即将成为“大城市人”的兴奋与抛弃自己原本“根”之所在的失落的巨大的矛盾、迷茫的心理状态。这种内心纠结的状态成为雄安地区在建设前期人们最为突出的心态面貌。本组作品拍摄于四月中旬,力求能深刻、全面地将这种状态表达出来。


侯砚卿《苗银印》

    苗银对于苗族人来说有着深厚的内涵,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与巫术如影随形,而银饰就是驱邪之上品。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化和迁徙,苗族人后来大多定居在了贵州,由于贵州的交通闭塞导致银的流通受到了阻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苗族人的银饰只存在于一些古老的歌词里。明永乐十一年二月贵州正式建省,白银又渐渐的成为了流通交易方式进入了贵州也进入了苗族聚集地,这便为苗族人制造银饰提供了便利,渐渐的也就发展到了今天的繁荣时期。
    我的这组作品采用了4X5大画幅拍摄的方式,去记录在我的家乡生活的这群苗族人华丽的盛装多麽的耀眼夺目。随着佩戴银饰的苗族人越来越多,这个古老的工艺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是苗族人精神力量的驱动,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根深蒂固的“金银情节”所致。我就用我手中的相机去记录这个民族的精神之魂——苗银。


江欣芷《谜题》

未知的总引人无限遐想,没有边界地探寻和自由想象令人着迷。


隗合元《微动城市》

    城市是一个整体。每当置身于其中,总会被环绕在身边互相交错的繁杂事物所淹没。俯身陷入在洪流之中,站在街道一侧四下环顾,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嵌入在自身所处的位置,将自己的行动加入到繁杂中永不停止。
    但城市当中每个人又是互相分离的个体。虽然所有人都行走在街道上,来来往往融合成一片虚影,每个人又与另外的个体互相区别。无论是在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十字路口,或者是在一栋大厦的角落、广场上、商店中,他们在城市的繁杂下进行着自己的“故事”。
    截取下的每个片段中,运动着的人凸显在空间里,区别于那些已经融为一体的其他人、街道与背景建筑。也许在我们的视线中,每次他们都隐于整个城市当中而被忽视过。但是就是这些运动,这些“故事”,在我们身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内容。
    当再次置身于城市中时,带着“微动”的方式阅读周围环境,事物繁杂会被隔绝开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浮现其中,你会发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世界。


刘明逸《有趣的肖像》

    《有趣的肖像》来自于一部奥黛丽赫本主演的以理查德·阿维顿的事业为蓝本拍摄的一部电影——《Funny Face》。人像摄影在我看来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要么通过人物表情、姿态,或者衣着、装饰,真实自然地还原人物本来的性格特征。照片的内容也不必非要讲述一个故事事件,只要捕捉到人物的最真实的瞬间就好。在我拍摄的过程中,我将被摄者置于相机前,没有对他们做特殊的动作指导,并告知他们展现出自己的真实面貌就好。我学习了Avedon在拍摄《西部美国人》时的一点,就是在按下快门前,尽可能多的走到镜头前与被摄者交流,使他们进入一个自在而又在镜头前不拘束的状态,在自然生动的流露个性之后再回到取景器后按下快门,整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弱化了拍摄按快门这个瞬间,使成像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有意为之。我大都使用了简单纯色的背景,减少繁琐的道具而仅仅是表现人物,弱化了一些可能会削弱人物性格的元素,但却强化了人物自身所带来的诸如发饰,手链,也或者只是一件简单的衬衫。我能尽做的就是用光把人物的细节层次体现出来,但不会太过于造型。


刘远征《印象》

    万物生长、变化、生生不息,来往之间能够留下的可能只有转瞬即逝的印象,幸而我们还有记录的方法。从生到死、从开放到败落、从陌生到相识,很多瞬间在我们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得到,印象如影随形。大学也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遇到的许多人、许多事,多让人获益匪浅,因此我选择了几位第一印象最深刻的朋友来做模特,将这几年的一些感悟表现出来,让这一阶段的感悟留下印象。



上官静雨《后XX时代》
    我出生于河南许昌,是三国时期曹操建都的地方。当地有着许多人工修建的与三国相关的“历史遗迹”   ,而这些人工遗迹附近每天都在上演着与建造初衷不符的荒诞现象。雄伟的曹操像前的广告牌,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楼前的小商贩等等,于是从三国这个历史时期出发,行走拍摄了许昌、成都、南京三个三国时期的都城,寻找三国相关的景观。偶然的机会去往土耳其学习,发现这种消费现象似乎是全球化的,被消费的也不仅仅是三国,甚至也不只是历史,事件、人物、自然现如今都成为了消费的对象,“后三国时代”也变成了《后××时代》。
   《后××时代》的创作是基于当下社会景观建设中的现象而进行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文明,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便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动机还带来了对历史的消费开发,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景观社会”并被景观所包围,不可避免的消费与被消费。而各种所谓的历史建筑所带来的荒诞景观也应被注意。


孙嘉玉《潮汐》

屠芮铭《我的姥姥姥爷》
   
    这组作品拍摄的是两位年近九十的老人,是我的姥姥姥爷。
作品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借助了他们过去所拍摄的旧照,于2017年去到相同的地点拍摄了新的照片,将二者重叠,以探讨时间与人的关系。
    在第二部分中,我以纪实摄影的手法拍摄了两位老人现在的日常生活。在拍摄期间,我与他们朝夕相处,了解了我以前所不了解的他们,也认识了我以前所不认识的自己。
    正如陈丹青所言,今天拍摄的照片,总有一天也会变成“老照片”。这些家庭纪念照无意识的记录了历史,而今我有意的将这些私人记忆与社会整体相连接,也成为了另一种鉴证。


王然《新》

    八大山人的画作《安晚册》取南朝宗炳卧游之典故,呈现出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部分样貌及对自然山水的崇尚与寄托。个人创作试图通过加入现代事物的方式表现出一个简略的现代缩影。模仿与借鉴中国画风格的目的一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联系,表现其间的继承与相似之处;二是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反差感,突出变化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时常被相互比较,然而二者之间存在着无法分割或对立的联系。


王述津《也许明天》

    明天是一个未来概念,我试图用一种扮演的形式来抒发我对明天的看法。
    作品中的模特都是与我相伴四年的同窗,与他们相伴的日子将会成为我相伴一生的美好记忆。但逝者如斯,当我们的大学旅程暂时按下休止符,喝下散伙饭的最后一杯,各位的人生就步履不停的奔向下一站。届时又会有那些风景和险境呢?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通过和每一位好友聊对来的想象,并把对未来的模糊的计划转换成具象的物件来拍摄。我在试图彩排每一种可能的未来:有的人直接转行重新开始,有的人坚持到底终有所成,但也有人忙忙碌碌却过的差强人意。今天我们还是球鞋加白T,翻开人生下一页就可能各不相同。
    但未来始终掌握在当事人手中。我相信是未来始终是我们用过去和现在组成的拼图。此刻的抱憾,伤感,抑或是满足,喜悦。所有的期待或放弃,都会是组成我们明天的原料。所以最后,祝大家都能成为超越今天的人。明天再见。

吴仁泽《想象》

    人类总是追求“美”、创造“美”。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艺术、希望以自己的所愿创造事物。尽管每个人希望表现的美和艺术的形态、价值观、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但我认为每个人对于艺术的心理上的思索和过程可能大同小异。
    此照片想探讨人们平时感受艺术的心理上的形态和模样,例如通过自己的想象表现梦境的照片。假面是表现还未完成的人们的想法,闭眼睛的人是在想象属于自己的世界,人物周边或假面周围的碎片表示有时平稳、有时强烈的、有时涌动在身体中的美丽。


吴若曦《母亲》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先存的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这条运河贯穿着中国南北的多个省市和五大水系,自春秋开凿以来,她像“母亲”一样,守候着每一方水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我的家就在这条绵绵不息流淌了2500多年的运河之上,曾经几时,她繁荣昌盛,因为大运河的开通,这里成为了“运河重镇”,到了明代永乐年间,这里就已然是“舟东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冲繁遂甲山东”的要地。但当繁华慢慢逝去,这座小城和过去已是两个模样,很多支流被拦截改道,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张。虽然这位“母亲”的容貌已经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但她又一直安静的存在着、流淌着,她不仅仅是这座城市中的一条河流,她更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全部基因,这座城市的全部信息,她让这座城市的万物都贴上属于这座城市的标签。无论是人还是物,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更新,也许外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始终有一些相同作为纽带连接着彼此,就像这位“母亲”连系着整座城市一般。
也许我们谁也无法追溯她过去的模样,那些曾经流逝的瞬间,就算从出生开始就在她的身边长大。因为时间之矢永远向前,我们再也回不到曾经存在过的任何一个空间,而在当下唯一恒常不变的就只有那些恒常的改变。


谢怡雪《万花筒#1》

    通过万花筒重复的形式,表现消费时代中不断增长的商品、服务和物质丰富所造成的惊人的消费丰盛现象,以及这其中数之不尽的商品符号。试图通过图像展现日常所经历的“重复”。


熊宇杰《祠》

    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中心。承担祭祀家族先祖、商议重大事件、人丁婚嫁丧喜的职责,同时也是家族的精神支柱在现实中的体现。每个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见证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兴盛衰落。
    我想通过这一组《祠》,记录下家乡顺德各族各姓的祠堂。也许五年后十年后,某间祠堂会被族人们重新翻修、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也可能被族人忘却然后渐渐陨灭。

杨博炜《柔软的刺》

《柔软的刺》是我在家乡拍摄的关于童年的记忆亲人友人的专题。在该专题拍摄中,我受到新客观主义摄影,公路摄影与传统纪实摄影的影响,同时将有明显导演摆布痕迹的画面穿插在这些纪实影像当中作为个人态度的表述和叙事方向的引导。尝试通过模糊纪实摄影与导演摄影以及私摄影的界线,来进行建立一种更为主观的画面叙事方式。整本画册是《柔软的刺》中名为“棉絮以及其他”的第一章节,是我从个人角度对于“母爱”与“温柔”两个词汇的理解,通过画面之间的相互共鸣与联系最终完成了一次“我”个人心理变化的记录,同时通过深入解读自我的影像,开始进行反思“温柔”与“母爱”之间关系。


郑亦明《幕墙》

    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特征,覆盖在摩天楼的外侧,林立的高楼在其自身的玻璃幕的反射下被扭曲解构,玻璃幕下的镜像让城市以一种镜像化的方式在现实中扩张延展。镜像世界中摩天楼的镜像作为城市的符号,成为人的理想欲望的象征浮于现实之上。而前景中的琐碎则揭示着这种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矛盾,它们作为画面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的是我们当下生活中的现实。
    人们对大城市抱有的期待与理想在无限地膨胀扩大,但是眼前现实的琐碎仍不断提醒着我们身处的现实与崇高理想之间的差距,虽然人们在高楼大厦中工作,但是实际的需求却未必像这些镜像中“大城市”的标签一样崇高。实际的生活环境由前景中的琐碎所构建,是相对低级而实际的。这其实也是大城市中市民生活的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当人作为市民的角色在城市中的缺失继续被加剧地延伸,城市打破平衡化为人的统治者之后,人的理想则成为一种反理想,将人自身禁锢在一个个城市之中,为无限扩张发展的城市燃尽能量。

特别鸣谢
责编:安欣
供稿:摄影学院
编辑:杨婧婧、道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234

积分

注册用户

积分
234
沙发
发表于 2017-8-27 16:22:0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河南大学论坛  

GMT+8, 2024-12-23 08:34 , Processed in 1.7424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Design S!|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